显示标签为“狮子吼”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狮子吼”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马佛青不苟同《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文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不苟同符凯杰君于2009年5月7日在《星洲日报》发表的《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文。文中指出马佛青总会举办的“佛教当代关怀座谈会”—— 《了解大马政治新气象: 佛教社群如何适应及参与》,是不顾正务,而且消耗资源。

举 办此座谈会目的是为提供沟通平台,让大马佛教徒得以了解国阵与民联在我国这个多元种族与信仰的国家里,于宗教这重要又敏感的课题上,发表各政党所持守的立 场及所扮演的角色。主讲人在座谈会中将探讨的内容包括:宗教在国家建设中的贡献、非回教徒在国内面对的问题和应对的方针、各政党对在国内成立佛寺和佛教团 体的政策等对大马佛教具建设性的课题。马佛青相信这些课题对大马佛教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众多佛教徒想要了解及探讨的。

由此可见,此座谈会并非如符君所说的只为了凑合政治人物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再者,座谈会并不是以辩论的方式进行。符君的看法实在令人费解。此座谈会最后被取消,是因为其中一位主讲人的时间安排上临时出现变动而未克出席,也无法安排符合座谈会要求的主讲人,以更好地诠释此座谈会的主题。经过一番斟酌后,马佛青唯有作出取消的决定。

马 佛青认同符君在文中提出佛教徒应以解脱烦恼为修行目标,以及履行其基本义务,如持戒、布施及护僧。这也是马佛青自成立以来其中极力推动的工作。但是,马佛 青不认为佛教徒对政治抱持消极回避的态度。须知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人是群居的生命体,不能离群索居;既然无法离开群众,自是不能远离政治而生活。政治与宗教彼此能相辅相成,互補互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佛 教是入世的宗教,对于社会的关怀、人权的维护、民众的福祉,自是不能置身事外。纵观世界历代领导人或一国之首,通常都会咨询宗教师,以落实其政治理念及进 行国家社会的净化。同样的,佛教对于国家政治的贡献,历史上的记载也不胜枚举。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更为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大臣开示能使国家健全繁荣的“ 七不退法”。再者,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也因受佛教的影响,从暴君变成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由此可见,佛教不但关心当代时事,更积极为执政者提供治国 良方,造福人群。

马佛青认为佛教徒除了应该在自身修持的提升,更应关怀众生,才符合佛菩萨大智大悲大雄力的精神,以塑造一个充满智慧、慈悲与感恩的社会。

符凱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符凱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Created 05/06/2009 - 19:50
聽聞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主辦“瞭解馬來西亞政治新氣象:佛教社群如何適應及參與”座談會,因翁詩傑和林冠英的缺席而臨時取消,筆者額手稱慶。

筆者始終認為,國內的佛教社群有更緊急的事務必須關注,包括佛教徒個人的修持(對禪坐的實踐和基本五戒十善的學習)、護持與布施僧團、關懷社會弱勢群體、關注社會事務如家暴、少年犯罪、濫用毒品、性泛濫等。佛教團體置正務而不顧,去湊合政治人物搞務虛的座談會是很大的敗筆。

佛教團體的責任是護僧、護法、團結在家子弟行善與修行,消耗資源主辦政治味道濃厚的座談會,吸引到的是兩政黨的支持者,發表和發問都是針鋒相對的證見,這樣的氣氛是推廣佛教裡的智慧與慈悲的最有效途徑嗎?

佛教的哲學是“出塵世,斷煩惱”,與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遁世”有一定的不同。本地佛教雖是由中國和台灣傳來,融合了“儒釋道”的哲學,衍生出“凈土人間”的特色,可是這個特色始終不是服務政治,更不改變佛教徒的修行目標,即“斷煩惱”。

這20年來,筆者看見正信佛教團體的衰敗,同時附佛外道的邪派信仰卻快速崛起,這是因為在家的佛教徒乖離了釋迦牟尼的“依法不依人”之聖訓,荒廢了佛教徒的基本義務:持戒、布施、護僧。

當新加坡一大型慈善機構的負責人明義法師因涉嫌斂財被審訊時,我翻開報章看見寂靜園林的糾紛,上網時又讀到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腰斬座談會的新聞,我心中覺得大馬佛教界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佛教徒急需一個有威望的領導,站出來提醒每個自稱佛教徒的我們,對自己多些要求,踏實的學戒、布施、護僧,就是建設佛教的最務實方法。

Source URL: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9818

佛教与政治

迈入己丑牛年后,国内的政治乱像随着国阵在霹雳州通过议员跳糟夺权而掀起高潮。人们对议员的跳糟都表达了极度的不满。当民联和国阵还在霹雳州角力之际,另一边厢又传出了雪兰莪州议员黄洁冰被偷拍风波,随后沉寂多时的马华署理总会长的性爱光碟事件又掀起波涛。这一切政治乱像,让人们对我国政治人物的操守议论纷纷。相信也让许多人对政治厌恶,认为政治不过是一场争权夺利的肮脏游戏,为了打倒对方、为了权和利,方法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道义可以放两旁。

另一方面,这样的发展也吸引不少人更关心政治、思索政治。作为佛教徒,相信也会思索佛教的政治观又是如何呢?不少佛教徒会认为佛教是清浄的宗教,对政治应该是敬而远之的。其实不然。佛陀住世时除了对出家弟子开示解脱法门,和对在家弟子开示居家之道以外,同时也给各国国王如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闍世王等开示治国之法。而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应是记载在《南传大般涅槃经》里中的佛陀对摩揭陀国大臣禹舍所开示的“七不退法”。当时佛陀就以此“七不退法”阻止了摩揭陀国有意对跋耆国所发动的一场战争。

此“七不退法”即:(一)经常聚集开会;(二)在会议中上下一心的共同处理大众事务及相互负责;(三)遵循既有的制度,不轻易更改;(四)尊崇老人,并借重耆老的经验;(五)不侵犯妇女;(六)勤於维护既有的寺庙;(七)能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从此“七不退法”中的前三项,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便推崇议会民主制。从这里也看到议会制并不起源于西方,佛陀时代的印度即奉行议会制。佛陀的僧团也建立在如此制度上。后四项则显示一个尊重社会内不同群体及敬老尊贤的国家才可能强盛。

此外,佛教经典中多处提及的转轮圣王,也可视为佛教对世间国家领导者或广泛而言从政者的理想模范。统合而言,其中的重点是转轮圣王除了必须拥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也必须兼具个人的德行。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有能力而没有德行,即会出现凭私人恩怨伤害政敌的乱象;而如果只有德行,却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也一样无法让国家强盛还让人民受苦。以上两种情況,幸或不幸,都在我国的政坛上应证了。

佛陀也曾为国王订下十条应守的德目,此“国王十德”为:一、廉恕宽容;二、接受群臣的诤谏;三、好惠施而与民同乐;四、如法取财;五、 不贪他人的妻女;六、不饮酒;七、不戏笑歌舞;八、依法而没有偏私;九、不与群臣争;十、身体健康。此“国王十德”即使在今天依旧是理想的从政者所必备之条件。从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独栽、贪污、滥权等现代政坛的常态都是佛陀所不许的。

不晓得可不可以其中的“好惠施而与民同乐”来祈愿我国的朝野政党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考量,停止政治恶斗。同时任何举动都应以人民的意愿为依归,尤其在这全球经济不断恶化的时刻。正所谓:民之所欲,我之所向。
http://liaukm.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html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師父遺言

一、 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 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http://www.ddm.org.tw/event/master_shengyen/will.html


法Buddha Bar棉蘭開分店印尼佛教徒抗議


(耶加達23日綜合電)由法國人創辦的連鎖餐廳“Buddha Bar”,最近在印尼棉蘭開設分店,引起當地佛教徒不滿,認為這是褻瀆佛陀,要求當局關閉“Buddha Bar”。

棉蘭佛教協會會長莫克塔說,印尼政府應該嚴格管制使用佛陀名字,以免觸怒佛陀。棉蘭地方議員表示,願意把佛教徒意見轉達印尼政府。

Buddha Bar由法國人雷蒙.維山十幾年前創辦,他把酒吧餐廳跟佛教藝術結合起來,讓民眾在昏暗等光下,在佛像圍繞下,邊聽音樂,邊享受亞洲美食。

Buddha Bar引發很多爭議,就連很多西方人都認為,用佛陀名字當餐廳名字不恰當。

英國觀察家報記者傑伊造訪過倫敦Buddha Bar后,抨擊這家餐廳褻瀆宗教,收費昂貴,服務極差,餐點不及格。這樣的餐廳沒有引起人們高舉火把抗議,讓他感到驚訝。

source: http://www.chinapress.com.my/content_new.asp?dt=2009-01-24&sec=world&art=0124wf28.txt

馬佛青總非議言論‧"聶阿茲不尊重非回教徒"

(吉隆坡)馬佛青總會對吉蘭丹州務大臣拿督聶阿茲發表"不解公眾為何畏懼回教法"的言論感到遺憾,並認為類似的言論有不尊重非回教徒之嫌。

它認為,現今判處毒販和謀殺者死刑的法律,不同於回教刑事法中用來對付偷盜者的斷肢法,兩者的犯罪程度相差甚遠,並不能相提並論。

馬佛青今日(週三,12月24日)發表文告,堅持大馬是以回教為官方宗教的世俗國而非回教國,所以反對在國內實行回教刑事法。

"馬佛青敦促各政治領袖停止任何有關是否實施回教法的言論。在這個多元種族、宗教及文化的國度,類似言論只會增加國人不必要的困擾,對國家的進步繁榮卻毫無幫助可言。在全球金融風暴來臨之際,大馬領袖們更應關注經濟和社會問題,修改不利民生的政策,方為更明智之舉。"

星洲日報‧2008.12.24
source:http://www.met.gov.my (Jabatan Meteorologi Malaysia)